圖書: 北客南遷嘉義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
摘要:清領時期,客家人從中國大陸的贛南、閩西及粵東等地所謂的「客家原鄉」,有部分移墾臺灣北部,即今之桃、竹、苗三縣,形成了一般人所稱的「北客」。清領時期的墾拓屬初期拓荒移民,向來被視為北客的第一次移民,依開發時間的先後,約可分四個階段:(1)雍正初年,開拓竹塹(新竹市)、新豐、南崁、新屋、觀音等鄉鎮。(2)乾隆初葉,拓墾頭份、通宵、桃園、八德、平鎮等鄉鎮。(3)乾隆中、晚期,開發公館、西湖、卓蘭、新埔、關西、湖口、竹東、大溪、中壢、楊梅等鄉鎮。(4)咸豐同治年間,墾殖南庄、三灣、大湖、北埔、峨嵋和寶山等大隘地區。日治時期,北客在「推力」與「拉力」的配合下,展開臺灣島內相當規模的「再次移民潮」,他們有一部分別離了北部家園,南下高雄州、臺南州、臺中州,或翻越中央山脈遠赴當時以「後山」稱之的花東縱谷,尋找另一個希望。日治時期再次遷徙南下臺南州嘉義地區的北客甚多,因此在南臺灣的嘉義地區可見到大批北客族裔的蹤跡。 義民爺或稱義勇公、忠勇公、義民公,是一群在清代不同時期,為「保鄉衛土」而犧牲的平民百姓,當世或後人尊稱這些犧牲者為「義民」,並為他們建亭、或修祠祭祀。義民信仰後隨著北客的再次移民,也遍佈全臺各地。 目錄:請點選以下目次顯示內容提要 頁a3目次 頁a4-a5 表次 頁a6-a7 圖次 頁a8-a10 第一章 緒論 頁1-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1-6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頁7-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頁12-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頁15-16 第二章 北客遷徙嘉義地區 頁17-56 第一節 人口推拉理論 頁17 第二節 北客遷徙嘉義地區的推力 頁18-22 第三節 北客遷徙嘉義地區的拉力 頁22-56 第三章 北客遷徙嘉義地區之人口概況與聚落分布 頁57-77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南州之客家人口概況 頁57-59 第二節 嘉義地區北客人口概況 頁60-70 第三節 嘉義地區北客聚落分布 頁70-77 第四章 北客與義民爺信仰 頁79-91 第一節 北客與義民爺 頁79-84 第二節 嘉義褒忠義民廟 頁84-86 第三節 嘉義義民廟的祭典活動 頁86-91 第五章 北客之「在地化」現象 頁93-108 第一節 「在地化」現象之理論基礎 頁93-94 第二節 嘉義北客之「在地化」現象 頁95-100 第三節 嘉義北客發展概況 頁100-108 第六章 結論 頁109-112 參考文獻 頁113-118 附錄1 新竹縣義民廟簡史 頁119-120 附錄2 明治參拾捌年重建義民廟碑記 頁120-121 附錄3 客語家庭 頁1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