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土地政策與臺灣社會變遷之研究
摘要:「土地政策與臺灣社會變遷之研究」。將採用歷史回顧分析的方法,蒐集臺灣開拓的過程中社會變遷的資料,以了解土地政策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的歷史乃是中國歷史的支脈,臺灣文化亦是傳承中華文化而來。故欲了解臺灣土地變革的歷史背景,必須了解中國歷代地制的演變,再加上臺灣特殊的環境。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東西方文化的激盪,彼此影響,故對西方思想、世界性的土改潮流,亦不能不予以比較。綜合這些為本文第二章的內容。 本文重心在第三、四章。內容為臺灣的土地改革,從明清寫至光復以後,又以光復以後、國府遷臺的土改為重點。蓋一九四九年,當國民政府撤守臺灣,臺灣只是一個初級農業為主的島嶼,並沒有很適合發展的條件。政府為了穩固這個最後的據點,所採取的第一階段經濟發展策略,可以說是以加強農業做為工業化的基礎。然後才有一九五0年代,進口替代的政策成立;一九六0年透過出口來刺激工業化的政策。這些政策,使臺灣經濟結構帶了巨大的改變。經濟結構的改變,與臺灣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變遷形成了互動結合,造成了全面性的蓬勃生機。這就是「臺灣經驗」的基本動力所在。 追本溯源,在這段經濟與社會關係的互動過程中,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扮演了很重要的基礎角色。「加強農業」,從農村的土地改革開始;「工業化」帶動了「都市化」,更刺激了市地改革的必要性。因為農地改革改變了臺灣的經濟結構,帶動了社會變遷,使得整個大環境朝向現代化發展。工業化、都市化的必然現象,一則產生了農地使用與市地擴張的衝突;另則形成了都市平均地權的糾結,這皆有待妥善制度的合理解決。第四章的內容為「土地政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在條理上依然從明清寫至光復以後,對每一個階段時期,土地開拓與社會發展的互動結果,在資料上的蒐集力求周備。但由於資料有限,勢不能從微視探討,只能做巨觀的掃描。雖僅如此,對臺灣社會的發展歷史,亦能一窺梗概矣。 第五章粗淺的探討臺灣的地政現況。 土地改革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是互動的。在這互動關係中,包涵有都市與鄉村結構的互動;農業與工業結構的互動。互動造成彼此的互補,社會即能在和諧中進步。但在臺灣第一階段土地改革後的社會現象,卻造成了鄉村附屬於都市,農業依賴工業的偏差,市地改革未能符合理想,成為投機者炒作、操縱的生財工具,演成二十世紀新的土地不公平的問題。使得臺灣民生建設的成果也為之失色。 第六章扼要的敘述 國父的平均地權理論。一則說明臺灣近代土改的直接理論根據;再則指出近代地政的弊端,即是 中山先生處心積慮,思有以防患未然,而吾輩所未能確實實施者。最後一章,以肯定 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的價值為結論。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財產公有與私有併存為其特色。關於地權的基本思想,也在強調公有與私有的平均。今後對農地與市地的改良,務要以這種主張為準則。 目前農業社會結構已然改變,農村經濟久賴非農業活動收入。早年以「農業培養工業」之政策,使社會邁入工業化,如今要如何使工業回饋,扶持農業於不墜,亦是良值探討之問題。 尤其是在此地窄人稠的臺灣,在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與都市的畛域界線已非儼然;農業地、工業區交錯雜陳。演變的結果,造成目前社會的三大問題─交通擁擠、治安失序、環境污染。不但影響生態的平衡,也使得人類本身自此居無寧所。今後的土改方針,是否可引導社會朝向計劃性變遷,亦是此結論的主要宗旨。 目錄:目錄提要 第一章 緒論 頁1-9 第一節 土地衍生的問題 頁1-5 一、土地利用 頁1-2 二、土地問題 頁3-4 三、土地改革 頁4-5 第二節 土改與社會變遷 頁5-9 一、社會變遷造成土地改革 頁6-7 二、土地改革影響社會變遷 頁7-9 第二章 土地改革的發展背景 頁10-41 第一節 中國歷代地制演變 頁11-25 一、土地所有的演變 頁12-17 二、土地利用的改革 頁17-21 三、土地改革的原因 頁21-25 第二節 學者對土改的意見 頁26-31 一、中國方面 頁26-27 二、歐美方面 頁28-30 三、結語 頁30-31 第三節 世界性的土改潮流 頁31-41 一、土地改革運動 頁31-32 二、土地立法趨勢 頁32-33 三、聯合國的推動 頁33-34 四、世界地制會議 頁34-35 五、各國土改情形 頁35-41 第三章 國父的平均地權理論 頁42-62 第一節 平均地權的意義 頁43-47 一、思患預防 頁44 二、平均財源 頁45 三、實現社會公道 頁45-46 四、期能地盡其利 頁46 五、期共未來之產 頁47 第二節 平均地權的本質 頁47-52 一、具備土地國有的精神 頁48-49 二、本乎地利共享的原則 頁49-50 三、實施土地均權的主張 頁51-52 第三節 平均地權的辦法 頁52-57 一、四個綱領 頁53-54 二、實施程序 頁55-56 三、施行範圍 頁56-57 第四節 現行法令的比較 頁57-62 第四章 土地政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頁63-163 第一節 緒論 頁63-69 一、早期的發展概述 頁63-64 二、社會學者的理論 頁64-66 三、演變產生的問題 頁66-69 第二節 荷人治下的臺灣社會 頁69-80 一、土地之開墾 頁70-73 二、政治的統一 頁74-77 三、對中國移民的迫害 頁77-78 四、郭懷一的起義事件 頁79-80 五、結語 頁80 第三節 明鄭時期的臺灣社會 頁81-102 一、墾地範圍擴大 頁84-89 二、臺灣正式設治 頁90-91 三、經濟繁榮發展 頁91-93 四、社會結構改變 頁94-97 五、結語 頁97-102 第四節 清代治下的臺灣社會 頁103-133 一、清代治臺的土地政策 頁104-107 二、人口與拓墾 頁108-111 三、番亂與撫墾 頁112-116 四、械鬥與民變 頁116-120 五、租佃與清賦 頁120-129 六、結語 頁129-133 第五節 日據時代 頁133-146 一、有關土地的律令 頁133-135 二、土地資源的開發 頁135-137 三、農業發展與民生 頁137-140 四、日人之遷移入臺 頁141-142 五、從兩首詩看民困 頁143-144 六、結語 頁144-146 第六節 光復之後 頁146-157 一、對社會的影響 頁146-149 二、對經濟的影響 頁149-154 三、對政治的影響 頁154-155 四、結語 頁155-157 第七節 臺灣的地政現況 頁158-163 一、農業發展 頁159-160 二、工業用地 頁160161 三、都市發展 頁161-163 第五章 臺灣的土地改革 頁164-208 第一節 沿革 頁165-178 一、明清時期 頁166-174 二、日據時期 頁174-176 三、光復後的地籍整理 頁176-178 第二節 依據 頁178-185 一、重要法規依據 頁179-180 二、大陸土改經驗 頁180-183 三、學術界的推動 頁183-185 第三節 實施及成效 頁185-208 一、耕地三七五減租 頁190-191 二、公地放領 頁192-194 三、實施耕者有其田 頁194-197 四、耕地之積極開發及利用 頁197-198 五、實施都市平均地權 頁198-199 六、繼續實施農地改革 頁199 七、繼續實施市地改革 頁199 八、農地重劃 頁200 九、市地重劃 頁200 十、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編定 頁201 十一、廢耕農地查處 頁201-202 十二、公共事業用地之取得 頁202-208 第六章 結論 頁209-216 第一節 目前臺灣土地利用之問題 頁209 第二節 臺灣未來土地利用之方針 頁209-211 第三節 肯定平均地權的正確性 頁212-216 參考書目 頁217-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