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臺灣後山客語的語言接觸析探![]()
摘要:壹、前言行政院客委會向來熱心推動客家語言文化的保存,對於第一線客家文化工作者而言是一股支持的動力。這次藉由申請補助經費,讓我得以無後顧之憂的投入後山地區客家語言的調查研究,本文希望藉著語言分析,能夠了解前山、後山在四五十年後究竟產生哪些演變。 貳、研究目的。 一、填補客家話跟南島語語言接觸後的語言影響空白,分析客家人與原住民接觸後的競爭、調整、疊置現象。 二、了解客閩語接觸後產生哪些具體的競爭、調整、疊置現象。 三、透過重要方言點的田野調查,呈現目前「後山」客家話的語音系統以及詞彙、語法特點。 參、研究方法。 一、田野調查法 本研究將在花東地區選擇方言點,首先是閩南村為主,間雜少數客家村戶;其次是原住民村莊為主,間雜少數客家村戶。本調查詳實紀錄其語音、詞彙、語法進而研究分析相對少數的客家人在周圍多數的閩南語、南島語的「包圍」下會產生哪些演變。在訪問過程當中,使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製的《漢語方言調查字表》透過三千七百多個單字音的調查,紀錄客家話語音系統、語音特點。其次,採用筆者自編四千多詞條的《客家詞彙調查表》,收集分類普通詞彙,語法資料。 二、描寫語言法 調查所得語料經過分析、歸納以後,整理出花東兩縣的客家語音系統,明確標示聲母、韻母、聲調現象以及語音特點。呈現出日常生活使用的普通辭彙。 三、比較研究法 我們透過共時分析比較觀察花東地區客家話的語言系統差異,這是因為兩個縣的語言環境不同關係,客家話在強勢方言影響下,演變的方向也會不一致。語音方面,例如「四海話」是弱勢方言向強勢方言靠攏而產生的新方言,在「後山」地區是很普遍的情形,在「前山」僅限於桃園縣的楊梅鎮、關西鎮、南庄鄉、峨嵋鄕。詞彙方面,客家詞彙的說法有逐漸國語化或者閩南語化的趨勢,也就是說客家原來的稱呼逐漸淡忘,甚至遺失,轉而借用耳熟能詳的國語、閩南語用語了。 肆、研究之理論分析架構 語言接觸後產生的「語言兼用」也稱做「雙語現象」(bilingualism)。語言兼用發展到一定時期,也就是強勢語的勢力越來越強勢的時候,弱勢民族的部份成員就會慢慢放棄自己的母語而改用其他語言,這個時候就是「語言轉用」(language shift)期。 以目前臺灣地區的語言現象來看,客家人、原住民交談時會使用國語或者閩南語的夾用語,而閩南人以母語談話時會使用國語夾用語,外省人交談時同樣會夾用閩南語詞彙,可知客家人、原住民的語言夾用比較嚴重,閩南語、國語比較輕微。 語言演變是一個不斷整合的過程,外在的層次被納入整個系統中和固有的層次融合,這是語言異質性成分的由來。我們以文白異讀現象說明:大體說來,白讀代表本方言的土語,文讀則是以本方言的音系所許可的範圍吸收某一標準語(現代的或古代的)的成分。文白形式的競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弱白強,文讀形式受到嚴格的條件限制。第二階段是文白相持,勢均力敵,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保留較多的白讀形式,而年輕人逐漸吸收文讀形式,加上新興語詞,表現為文讀白讀並存的現象。第三階段是文強白弱,白讀形式受到嚴格的範圍限制,最後保留在地名中。 伍、重要發現 在音韻演變方面 後山客語的舌尖面音摩擦成分有年齡層的差異:中年以上者仍然保持與前山相同的舌尖面音,中年層以下者摩擦成分不很明顯,接近於舌尖前音,換句話說,舌尖前音與舌尖前音有合流為舌尖前音的趨勢。 一、閩客語言接觸的語言現象 花蓮點、臺東點出現的聲母演變:n~l、b~m以及k→k’送氣成分消失現象都與閩南語聲母自由音位特徵有關。韻母演變方面,受閩南語文讀音半高元音o的影響,u→o元音低化現象很普遍。 二、原客語言接觸現象 (一)、花蓮發音人音韻演變現象 聲母送氣丟失現象分別出現在清、濁聲母,這些都是發音人把客語送氣現象轉化為南島語的不送氣特徵。 清濁聲母 「普」滂母通車、「討」透母錢、「甜」定母粄、「族從母群群母」 花蓮光復客語pu、to、tiam、tsuk kiun 閩南語p’、t’o、ti、tsk kun 官話p’u、t’au、t’ian、tsu tɕ’yn (二)、臺東發音人音韻演變現象 台東發音人的音韻稍顯複雜,應該跟發音人使用多語有關。 聲母:呈現閩南話濁音不送氣、官話中古濁音仄聲不送氣現象,這說明南島語不送氣特徵固然保留,卻也吸收不少語言異質性成分。 韻母:韻母演變共有元音低化、高化、後化、弱化、消失,以及-m→-n等等現象,其中以元音低化最普遍,其次是雙唇鼻音韻尾演變為舌尖鼻音韻尾-m→-n。 檢視臺東點出現客家、官話、閩南音韻多元面貌,說明正處於「共時變異」階段,而花蓮點受到客家話影響日久,在音韻表現上逐漸趨向單純化,但是還能使用母語,而且保留不送氣特徵,表示同樣處於「共時變異」階段。 三、客客語言接觸(四海腔)現象 (一)、聲母方面:我們根據楊梅方言點的兩次調查結果得知音韻擴散情形,中期到後期的發展是: 1、止攝開口章系→止攝開合口的章系、微母、喻母 2、流攝開口知系→流攝開口知系、章系、影母 3、效攝開口章系→效攝開口知系、章系、喻母 4、臻攝開口知系→臻攝開口知系、章系 (二)、在結合類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由當初的純AAA、BBB音韻結合後,逐漸擴散為BAA、BBA、ABA、BAB四種類型。 四、後山青少年的語音現象 (一)、入聲的發音問題 1、入聲發音錯誤:這種現象有入聲消失,無規則的韻腹、韻尾演變,都跟國語發音有關,表示青少年習慣國語音韻,在轉換過程中發生無規則的替換。 2、入聲演變為喉塞音: 中古入聲三種塞音韻都有演變為喉塞音的趨向,不僅音節拉長,而且收音部位不明顯。例如:雙脣塞音的收音大多在主要元音部位而非雙脣,這表示入聲特色逐漸消失。其次,根據統計以舌尖塞音韻18例的演變最多,其次是雙脣塞音韻9例與舌根塞音韻10例。 (1)、-p→:練「習」sip→si、「十」號siip→sii、腳「踏」車t’ap→t’a。 (2)、-t→:其「實」siit→sii、「食」脈介it→i、屎「窟」vut→vu。 (3)、-k→:「著」傷ts’ok→ts’o、「落」實lok→lo、人「客」hak→ha。 2、元音低化現象:u→o 大「風」fu→fo、「空」氣k’u→k’o、「芎」林kiu→kio、「送」你su→so、「公」園ku→ko、結「束」suk→sok、耕「種」tsu→ko。 3、受到國語鼻音韻演變規律的影響雙脣鼻音尾讀作舌尖鼻音韻尾:-m→-n。例如:「心」肝sim→sin、「三」儕sam→san、「臨」時lim→lin、「藍」色lam→lan。 4、國語同音而客語不同音的字容易混淆 辦扮p’an/pan、代待帶t’oi/t’ai/tai、節结捷竭劫tsiet/kiet/ts’aip/k’iet/kiap、件見k’ien/kien、性姓幸sin/sia/hen、欣歆馨新hiun/him/hin/sin、迎贏ia/ia、意義益i/i/it、元圓ien/ien、燕雁驗ien/ien/iam。腳角kiok/kok。 5、全濁清化後送氣成分消失: 進「步」p’u→pu,「造」反ts’o→tso,宣「導」t’o→to,「地」球t’i→ti,心「臟」ts’o→tso,「就」係ts’iu→tsiu、「距」離k’i→ki、運「動」t’u→tu、交「待」t’ai→tai、民「族」ts’uk→tsuk、「菊」花k’iuk→kiuk、坐「在」ts’ai→tsai。 在詞彙演變方面 當客家話和強勢的閩南語、國語接觸時,依照詞彙接觸的規律,客語成為“輸入”者,接著“雙語”的成分出現了,最後是“替換”的階段。 中年層輸入很多來自閩南語的詞彙,老年層輸入很多日語詞彙,這些都跟生活背景有密切關係。 一、「輸入語」是說客語吸收新語詞成為受惠語:檸檬、百香果、番茄、鳳梨、虷蜱吸血蟲、蝴蜞、揚尾仔蜻蜓、颺仔蝴蝶這些外來植物、動物豐富客家語詞的種類。 2、「輸入語」的並存詞彙,說明早先區分清楚意義,現在因為罕用而產生混淆現象:「山狗大」與「狗嬤蛇」在部分人認知上已經混淆了。 3、「雙語詞」並存後使用日久已經很難確定誰是「施惠語」、「受惠語」:「香菜、芫荽」、「龍骨、尾緃骨」、「請裁隨意」這些語詞究竟誰向誰輸入目前似乎很難判斷。 4、「雙語詞」是說客語吸收新語詞後,和本有的語詞並存,產生競爭、協調現象:稱南瓜為「番瓜、金瓜」,分別是客語、閩南語詞,目前兩者並存,屬於「過渡期」,再過一段時日,哪個語詞被大家接受,它就能脫穎而出。 客家話仍有為數不少的舊有詞彙流通於老年層口語,但是環境改變,日久不用,也可能逐漸消失。至於輸入的國語、閩南語則是普遍通行於中年層以下的口語交談,詞彙的輸入固然可以產生「文化增補」的效果,相對的,詞彙替換就導致「文化減損」。強勢文化挾排山倒海之力而來,其擴散的力量與影響卻是逐日加深,尤其使用者心裡無形層面的感染力是無法估計,客語的斷層由這裡可以看出來。 目錄:請點選以下目次顯示內容目錄 頁a8-a9第一章 導論 頁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頁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頁1-2 第三節 預期成果 頁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頁2-3 第五節 論文綱要及章節安排 頁3 第二章 語言接觸理論簡述與文獻回顧 頁3-11 第一節 語言接觸類型簡述 頁4-6 第二節 王士元的詞彙擴散理論 頁7-9 第三節 現有文獻回顧 頁9-11 第三章 客家遷徙與後山客家話的形成 頁12-51 第一節 臺灣開發史與臺灣客家話形成背景 頁12-23 壹、臺灣開發史與臺灣語言的遞變 頁12-17 貳、臺灣後山客家話的形成 頁17-23 第二節 百年前客家語音現象及比較 頁23-42 壹、百年前客家語音現象-以《客英大字典》的語音特點為例 頁23-35 貳、百年前客家語音現象-以《客語陸豐方言》的語音特點為例 頁35-42 第三節 臺灣客家話的語言現象 頁42-51 壹、語音特點 頁42-48 貳、詞彙現象 頁49-51 第四章 後山客語語言系統與比較 頁52-58 第一節 後山客語語音系統 頁52-54 第二節 後山前山語音系統比較 頁54 第三節 後山前山詞彙比較 頁54-58 第五章 後山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 頁59-120 第一節 後山客家話的語言接觸與演變 頁59-115 壹、客語和閩南語的語言接觸與演變 頁59-78 貳、客語和國語的語言接觸與演變 頁78-84 參、客語和客語的語言接觸與演變-四海腔客語 頁84-99 肆、客語和南島語的語言接觸與演變 頁99-115 第二節 後山客語的詞彙接觸與演變 頁115-117 第三節 客語濁上聲的歷時演變 頁117-120 第六章 普通詞彙 頁121-194 第七章結論 頁195-197 參考書目 頁198-199 附錄一〈客家鄉土文化詩〉 頁200-206 附錄二〈臺灣後山客家話的語言融合現象〉論文 頁207-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