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臺東縣成功鎮客家家族記事![]()
摘要:成功鎮位於臺東縣東北部,北接長濱鄉、東為太平洋、南鄰東河鄉、西隔海岸山脈接壤東河鄉和花蓮縣富里鄉,總面積約為144平方公里。其土地面積雖不大,但因依山面海、風景壯麗,且具有海港的優勢,許多貨物以及遷徙的人們得以順利地自成功漁港進出,是以成為漢人移居後山開發的重要據點。成功鎮居民係由阿美族、西拉雅族及漢人的聚落組合而成。漢人的開墾則源自於清朝同治年間。當時的成功海灣是由橢圓形珊瑚礁所形成的天然港口,景觀優美,狀似「蟳管」,可以停泊船隻。漢人因海灣形狀彷如螃蟹左右的兩支箝子,相接圍繞而成,是以名為「蟳廣澳」,後轉為「成廣澳」,這是漢人最早開發後山的據點。 前成功鎮公所秘書王河盛先生依據民國三十五年三月的《日據日記簿》記載,說明當時遷徙而來的漢人共有704戶;其中註明原居地的情況分別是屏東縣:249戶;苗栗縣:41戶;桃園縣:29戶;新竹縣:49戶,花蓮縣:23戶,這些客籍原鄉的戶數加起來已經有391戶,佔了成功鎮漢人一半以上的人口。且當時在成功鎮的「富人」排行榜中,客籍人士的人數為11人,雖落後於閩南籍的15人;但11位客籍人士的總資產為42萬元左右;而閩南籍共15人的總資產則為38萬左右,可見當時客籍人士在成功鎮擁有相當雄厚的資源。 本研究訪談了成功鎮著名的客籍人士,並翔實記錄其家族故事。例如成功鎮最具漢學造詣、且建有唯一客式祠堂的宋安邦家族;創辦「廣恆發」店鋪的溫泰坤家族;「統領柑仔山」、供應當地客家鄉親午餐的宋番古家族等等。以及雖非客裔,但孜孜矻矻,恆以融合閩客族群、蒐集當地文史為職志的前成功鎮公所秘書王河盛先生。希望藉著這樣的家族敘事,能為這些胼手胝足、篳路藍縷以啟後山的客族鄉親留下歷史的見證;同時,也讓後代的人們,知所感恩與效法。 目錄:請點選以下目次顯示內容目次 頁3-4摘 要 頁5 第一章 緒論 頁6-7 第二章 成功鎮概說 頁7-12 一、歷史沿革 頁7 二、成功史誌 頁8-9 三、自然環境 頁9-10 四、成功鎮經濟介紹 頁10-11 五、成功鎮觀光資源 頁11 六、人口結構 頁12 七、地名釋義 頁12-17 第三章 一門三傑:宋安邦、宋子鰲、宋賢英 頁17-26 第四章 東海岸第一商店「廣恆發店鋪」創始人溫泰坤 頁27-50 第五章 柑仔山統領 宋番古先生 頁51-93 一、原鄉----回到從前 頁52-65 二、遷徙----從屏東到新港 頁65-75 三、拓墾---柑仔山王國 頁75-77 四、分家----家產分配協議書 頁78-82 五、京兆堂──成家立業 頁82-89 六、移民者的信仰---伯公廟 頁90-91 七、回首來時路 頁91-93 第六章 閩客融合的見證人:王河盛先生 頁94-127 一、對不同族群互動之演變及看法 頁94-95 二、橫跨兩時代、話說歷史更迭 頁95-96 三、王河盛生平事蹟 頁96-98 四、王河盛個人生平 頁98-102 五、家族中重要人物 頁102-107 六、走入文史路的因緣--編寫原住民族譜 頁108-109 七、撰寫成功鎮文史 頁109-110 八、編纂成功鎮志 頁110-111 九、一心為地方做事 頁111-116 十、文史工作者的特質 頁116-122 十一、擔任歲月的見證人,訴說成功歷史 頁122-124 十二、演講、著作及特殊事蹟 頁124-127 第七章 其它 頁127-146 一、在時代變遷中掘起的山頂頭家–鍾國煇 頁127-132 二、宋欽明先生-碾米廠到米店 頁132-135 三、張海星-只有曾經艱難才能更珍惜所有 頁135-137 四、郭雲東-從船東到五金行老闆 頁137-139 五、曾士華-堅正的公僕,永遠的鎮長 頁139-141 六、鍾瓊芳-可敬的生意世家 頁141-143 七、張順貴議員-為民喉舌的傳奇 頁144-146 第八章 結論 頁147 參考文獻 頁148-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