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檢索服務>詳目式

全文網際網路開放

研究成果: 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與鸞書文學意涵之研究-以美濃廣善堂的發展為例

圖片說明
  • 作者:張二文(申請)
  • 語文:中文
  • 出版地:臺北市
  • 出版者: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出版日期:2006
  • 頁數:122
    • 主題:信仰--教派信仰
    • 關鍵詞:客家、美濃鎮廣善堂、鸞堂、鸞書
    • 國家:臺灣
    • 城市:高雄縣
    • 地點:美濃鎮

      摘要:

      一、研究目的
      高雄縣客家聚落裡,鸞堂成了各個聚落的信仰中心,尤其日治時期更甚,地區的仕紳與領導階層都都是鸞堂的信徒,他們在這裡得到個人心靈的滿足與文化的權力,更保存了客家人的崇文和忠孝廉節精神,鸞堂的相關儀式亦滲入客家人的慣習中,人民節慶生活受鸞堂影響甚深。日治時期,高雄縣客家聚落鸞堂信仰可以畫分為兩大支系,日治前期以杉林鄉月眉村樂善堂為起點,相繼分香成立旗山鎮圓潭福安堂、美濃鎮廣善堂,傳到廣善堂後在短短的十年內,後續成立了龍肚庄的廣化堂、廣興莊的善化堂、九芎林庄的宣化堂、石橋庄的善誘堂,甚至遠傳至六龜鄉新威庄的勸善堂。另一支系則是日治後期以南隆地區的五谷廟為中心,相繼到美濃鎮龍山里獅形頂的朝天宮,這一支系源於日治時期大量引進北部桃竹苗客家人入墾南隆農場,在物資貧乏、生活困頓面臨極大身心理挑戰下,墾民移植原住地的信仰作為守護神。
      鸞堂,為何形成普遍的流行?尤其日治時期引進新式教育,不僅沒有造成信徒減少,反而更加蓬勃,陸續出版善書。在那物資缺乏、習字如金的年代,信士願意捐獻金錢,大量印製善書廣為流傳,我想絕不能用單純的信仰來看待,其對常民生活定發生相當大的影響力!除了牽引向善,教忠教孝之外,對當時的生活影響力有多大?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疑惑,在廣善堂的研究觀察中,鸞生始終如一的信仰態度,對宗教儀式的堅持,反而激發我更想了解的企圖以及興趣,鸞書透過宣講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少?
      更可貴的是美濃廣善堂,耆老仍堅持行禮,扶鸞出書、宣講善書,從日治時期至今相繼扶鸞出可觀的鸞書,並堅持每年於天公生當日進行「恭迎聖蹟」敬惜字紙的活動,雖然目前扶鸞出書的機會已減少,而且鸞生漸漸凋零,目前維繫廣善堂的均已七、八十歲,堂主理事長古新發先生已屆八十七歲高齡,對於鸞堂維繫儒教文化的意義,更值得進行研究與保存發揚,所以口述歷史的調查記錄迫在眉睫,目前鸞生可提供相當豐富的口述資料,補助文獻資料的不足。基於這幾點理由,筆者選擇高雄縣客家聚落鸞堂與鸞書文學意涵之研究為題,首先以美濃廣善堂的發展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鸞堂興起、演變的過程以及和聚落互動的關係,並試圖解析廣善堂鸞書的文學意涵,希望透過基礎資料的建立與研究,了解這在日治時期盛行的鸞堂,對建立台灣文化的關係以及其時代意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劃希望透過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參酌前人研究結果,運用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保存的史料,以及田野訪談蒐集相關資料,希望能具體解釋新舊文化接觸時,接受新文化者的文化調適與社會變遷。
      擬定本計劃之前,本人已蒐集到部分相關鸞堂的資料,也收集大部分日治時期高雄縣客家地區鸞書,因對鸞堂中人物的了解未透徹,人物之間的關係亦未釐清,是以許多資料未能適時詮釋。
      鸞堂向來標榜著三大任務,分別為「著書」、「宣講」、與「濟世」,為了執行上述的活動,鸞堂因而成立相對應的組織,以利鸞務之推展。對於台灣客家地區鸞堂的組織與運作、著書宣講、濟世與慈善事業,擬透過田野調查以及耆老訪談的方式,做更明晰的了解。除以上簡述外,許多史料均得重新考證,是故希望透過更多的文獻做佐證釐清脈落,並實地採訪做田野調查、訪問地方耆老,以口述歷史做史料的檢視,在研究過程中將引用甚多訪談地方耆老的口述,因為民間信仰鸞堂的常民化,除了建廟或翻新重建碑記外,留下的文獻紀錄有限,況且鄉土史是富地方色彩的歷史,先民在草闢台灣之際,文風不盛,文字紀錄一定遠不及口傳心授,何況古今人事,非文字可及載錄。畢竟他們才是實地和土地接觸的第一線尖兵,他們有經驗、有理所當然的想法,他們從不以文字表現自己的看法,他們的領略都從實際生活經驗而來,是以儘可能的將當地居民對歷史的詮釋共同引入討論。
      三、研究之理論分析架構
      基於語言是文化的根本,語言的表達會影響整個思考脈絡,況且,族群間也因生活習慣、信仰觀念而延伸不同的宗教,所以對鸞堂的認識,擬先從調查高雄縣客家聚落為起步。
      高雄縣客家聚落主要分布在美濃鎮、杉林鄉、以及旗山鎮、六龜鄉一部份,在這新客家聚落裏,都是以鸞堂當作聚落的信仰中心,擁有廣大的信徒,幾乎該聚落全庄庄民都是該鸞堂的信徒,全庄人的生活作息、節令祭拜都是以鸞堂為指引。
      在這個調查案裡,擬先做目前廟堂的基本資料,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因為,這些鸞堂大都興起於日治中期,從日治時期開始陸續扶鸞出書,出版相當可觀的鸞書,在那個物資缺乏、出版業印刷品不多的年代,卻有如此可觀的鸞書出版,深信為一般民眾所接觸的主要書籍,所以它的影響可見一般。
      這些鸞書出書年代都集中在大正年間、昭和年間以及光復初期,之後幾乎不再見扶鸞出書,只有一再翻印出版,尤其樂善堂的《覺夢真機》翻印出版過三次,《妙化新篇》翻印出版過兩次、《回天寶鑒》翻印出版過一次;廣善堂的《擇善金篇》、《玉冊金篇》都翻印出版過兩次,之所以會有如此現象,是因為鸞生一一凋零,尤其是正鸞生,當正鸞生過世,造成無以為繼,就不再扶鸞出書,即使還有扶鸞,也只是提供給莊民問卜問事,無法再出版大規模的經書善書。也想從這個轉變過程中瞭解,一個鸞堂如何維繫以及其運作方式,或者在這個變遷的過程中,鸞堂如何維繫其命脈?還是做了哪些因應?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都得經過實際田野調查,耆老訪談,方能得其探究,也是後續研究努力的目標。
      由於鸞書是進行鸞堂研究相當重要的部份,一般我們將勸善書通稱為善書,但是善書之中,部份為文人編纂而成,部份為扶鸞著作,對於這一些由鸞堂扶鸞著作之善書,我們稱之為鸞書,故其定義所指涉之範圍,較一般的善書狹小。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發展近一百年之中,扶鸞出為數可觀的鸞書,亦有多次翻印者,可見其流通之廣,不過僅只於傳抄之作,未有深入的對其文學性作探討。
      因此本研究之第一步驟為鸞書及相關資料之收集。就此部份本人擇定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進行鸞書之收集。再針對美濃廣善堂的部分進行分析,了解這些鸞書的出版者,再以此為目標進行鸞書之收集及調查。再次的以這些鸞堂善書的重要人物為中心,進行相關關係人的口述歷史訪問。以過去所搜得的鸞書為基礎,配合對重要鸞堂主事者的口述訪問,逐步建構儒宗神教的發展史。
      目前所收集的高雄縣客家地區鸞書:
      1.覺夢真機,<卷壹仁部><卷貳義部><卷叁禮部><卷四智部><卷五信部>,杉林鄉月眉樂善堂,1915(大正4年)。
      2.擇善金篇,<卷首凡部><卷二訓部><卷三蒙部><卷四須部><卷五講部><卷六究部>,旗山郡美濃庄廣善堂,1921(大正10年)。
      3.廣化新箴, <卷一固部><卷二識部><卷三經部><卷四綸部>,龍肚庄廣化堂,1928(昭和3年3月10日)。
      4.妙化新篇,<卷壹金部><卷貳木部><卷三水部><卷肆火部><卷五土部 >,月眉樂善堂,1929(昭和4年5月20日)。
      5.勸善新篇,<卷首><卷貳奏部><卷參明部><卷四章部>,屏東郡六龜庄新威勸善堂,1931(昭和6年)。
      6.宣化格言,<卷首新部><卷二梓部><卷三黃部><卷四庭部>,旗山郡美濃庄竹頭角九芎林宣化堂,1932(昭和七年十月十日)。
      7.玉冊金篇,<卷壹號部><卷貳六部><卷參經部><卷四當部><卷五講部><卷六求部>,旗山郡美濃庄廣善堂,1936(昭和十一年)。
      8.述世醒民,<卷首勸部><><卷三指部><卷四南部>,旗山區六龜鄉新威勸善堂,1946(民國35年3月1日)。
      9.善化新箴,<卷壹榮部><卷二嚴部><卷三褒部><卷四貶部>,美濃鎮廣興莊善化堂,1951(民國40年)。
      10.靈樞寶鑑,<內科><婦女科><小兒科><眼科><外科>,美濃鎮祿興里善誘堂,1951(民國40年)。
      11.《廣善名箴》,美濃廣善堂,劉富英手膳本,1952。
      12.新箴格言續著,<成卷>,美濃鎮廣興莊善化堂,1957(民46年12.20)。
      13.妙化新篇,<卷壹金部><卷貳木部><卷三水部><卷肆火部><卷五土部 >,月眉樂善堂,昭和四年五月二十日。(49.2.15翻印)
      14.擇善金篇,<卷首凡部><卷二訓部><卷三蒙部><卷四須部><卷五講部><卷六究部>,旗山郡美濃庄廣善堂,1921(大正10年6月10日);1960(民49年3月翻印)。
      15.回天寶鑑,<卷壹樂部><卷貳善部><卷參先部><卷四賢部>,杉林鄉月眉樂善堂,1973。
      16.妙化新篇,<卷壹金部><卷貳木部><卷三水部><卷肆火部><卷五土部 >,月眉樂善堂,昭和四年五月二十日。(1984.10重印)
      17.回天寶鑑,<卷壹樂部><卷貳善部><卷參先部><卷四賢部>,杉林鄉月眉樂善堂,1984翻印。
      18.廣善金篇,<坤部>,美濃廣善堂,未著年。
      19.廣善新篇,<坎部>,美濃廣善堂,未著年。
      20.指證金篇,<天部><地部><人部>,美濃廣善堂,1998

      李世偉針對鸞書的內容與刊刻,將其體例形式分為:(一)、仙佛序文;(二)、寶誥、咒語;(三)、行述故事;(四)、詩歌訓文;(五)、功過格。
      「仙佛序文」即是扶鸞時仙佛開示講述因果報應的故事,其文體類似《聊齋》、《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明清的筆記小說。並有仙佛自述其如何成為仙佛的故事,其中大多是因行善,或其行為符合儒家道德規範之故;「行述故事」有許多是鸞堂執事人員的父母、先祖,因行善、作惡的因果報應故事,透過在鸞堂的效勞或日常的行書,得以改變家族的命運,依此鼓舞更多人參與此宗教活動;「詩歌訓文」即仙佛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懲惡勸善之意,這一類的詩歌大多淺顯易懂,絕少幽微高妙的複雜文學技巧,這當是為了配合向庶民大眾宣講,自然不會作的太過深奧,詩歌訓文佔了鸞書中大半的篇幅,或用以說明建堂之原委,或用以訓勉堂下鸞生戮力效勞,或訓勉信眾行善戒惡;「功過格」意指將倫理道德區分為善(功)與惡(過)兩類,並具體的分類記述,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是以,鸞書中充滿民間教化的故事,以及成仙成佛的典範,不僅以士人為中心,更逐漸向其他階層推廣的傾向,既流行於官僚,也流行於農工商間,這使得鸞書所言,成為不問貴賤貧富皆可奉行的民眾道德。具體呈現了庶民化的性格。隨機抽樣幾部來解釋當時的社會帶有高度的化約性,是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傳統社會道德的維持、庶民大眾生活背景的最佳素材。

      四、重要發現
      鸞堂所著造的鸞書往往紀錄了鸞堂在當時當地的活動概況。利用鸞書有助於釐清寺廟的歷史以及當地社會的人文活動。鸞堂所著造的鸞書除了私人所保存者之外,寺廟的廂房或正殿都有存放善書或鸞書的書櫃。由於寺廟與鸞堂相互贈閱,各寺廟所存放的善書或鸞書,數量上應該十分可觀。然而,因為197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的成長,經濟環境的改善,各地的廟宇紛紛拆除重建。廟宇新築之際,因空間不足,這些鸞書若非放之大海隨波逐流,即是付之一炬而灰飛湮滅。珍貴的史料也因此消失的無影無蹤,無形之中增添研究鸞堂的困難度,卻也加深筆者研究此一主題的決心。深信鸞書是呈現台灣早期鸞堂的歷史,亦反應當時士紳的理念、鸞書更反映當時的價值觀與對現代社會的回應。
      由於臺灣的宗教文學研究成果仍相當有限,筆者乃選擇此一臺灣已發展有相當時日的教派,作為研究的對象,希望透過此教派的研究得以了解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從宗教文學所呈現的台灣主體性,了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過程中,人的思想變化及其特質。尤其儒宗神教扶鸞出大量鸞書,其民間文學對台灣文化的影響性,也是筆者關懷的一個重點。
      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推動廢神運動,鸞堂為求生存,紛紛依附在佛教的保護傘下,是以融入佛教的教義與儀式,有所謂「三教同堂」的概稱。
      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程度的提高、科學教育的宣揚,對宗教的關心似有淡化與落寞,但我們也看到異化的現象,宗教的儀式及活動不減反增,新興宗教紛紛興起、廟宇越蓋越大、宗教信仰群有往上爬升的趨勢,更由俗化、近利的現象,為了利益膜拜神明祈求現報的宗教觀,已經和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大相逕庭。
      鸞堂的存在因時間及時代而有不同的意義,唯有抽絲剝繭後方能體會,方能了解到其中的意義性,是故對史的了解、對時代背景的了解方能解讀宗教其中的意涵及真諦,是故,期望週邊的文化現象,探討此民間文學對常民生活間的密切關係。
      五、結論
      鸞書基本上在反映社會現象,換言之,鸞堂所扶出的鸞書其內容會隨著社會變化而產生變動。作為中國文化延伸地的台灣,充分地繼承此一宗教文化傳統,展現其豐沛的冥界想像,創作出類型豐富、數量龐大的善書鸞書,臺灣民間社會的活力與能量展現無遺,其背後的宗教、文化意義還有待更深入的發掘。以此觀之,鸞堂本身對社會的變動相當敏感,其本身會發生改變去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產生所謂世俗化的現象,從文學的觀點,亦是臺灣人民因應生活最實際的生活紀錄。
      深信文學的生命力,來自土地的關懷,正如鍾理和描寫在地的文學,寫出活在土地上的常民百姓的心聲,我們要去傾聽底層的聲音,尤其是來自這塊土地最活潑的語言,本論文從鸞堂扶鸞的鸞書出發,即是發現鸞書是最道地的民間文學,它提供了文學的養分,為庶民百姓的精神食糧,讓我們重新反省常民生活的底層因為信仰因為認同,共同浸潤於傳統的口頭創作與書面文學結合的關係裡。

      目錄:請點選以下目次顯示內容

      壹、緒論 頁1-13
      一、計畫緣起與目的 頁1-3
      二、相關文獻之回顧 頁3-6
      三、研究方法、步驟與概念 頁6-10
      四、研究範圍與架構 頁10-11
      五、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具體成果及效益 頁12-13
      貳、鸞堂信仰的發展 頁14-27
      一、鸞堂的源流與傳佈 頁16-18
      二、鸞堂主要祭拜的神紙 頁18-21
      三、三教合一的思想觀念 頁22-24
      四、高雄縣客家聚落日治時期、戰後鸞堂的發展 頁24-27
      叁、鸞堂儒宗神教的社會功能 頁28-33
      一、慈善救濟 頁28-29
      二、宣講勸善 頁29-30
      三、鸞書著作與傳播 頁30-33
      肆、高雄縣客家聚落鸞堂調查 頁34-76
      一、美濃鎮瀰濃廣善堂 頁34-43
      二、美濃鎮龍肚廣化堂 頁43-49
      三、美濃鎮廣林聖化宮 頁49-52
      四、美濃鎮廣興善化堂 頁52-56
      五、美濃鎮中壇庄善誘堂 頁56-58
      六、美濃鎮南隆輔天五榖宮 頁58-63
      七、杉林鄉月眉樂善堂 頁63-68
      八、六龜鄉新威庄勸善堂 頁68-74
      九、旗山鎮圓潭福安庄宣化堂 頁74-76
      伍、廣善堂在美濃的宗教傳承 頁77-97
      一、廣善堂的創立 頁77-81
      二、廣善堂的規模 頁81-89
      三、廣善堂的扶鸞鸞書 頁89-97
      陸、廣善堂鸞書的文學意涵 頁98-107
      一、廣善堂在地方的儒教傳承 頁99-101
      二、廣善堂的宣講勸善與慈善救濟 頁101-103
      三、文學的起點地方的信仰中心 頁104-107
      柒、結論 頁108-111
      捌、參考書目 頁112-115
      附錄 頁116-122
      附圖 頁12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