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敬天畏地法自然」所建構的信仰場域研究-以荖濃溪畔客家聚落祭河江敬義塚祭儀為例![]()
摘要:研究目的農曆二月是客家人最重要的月份,每年這個時候,駐在外地的人都會返鄉「掛紙」,也就是「掃墓」。位於荖濃溪畔的六堆右堆地區的客家聚落,紛紛上演不同的戲碼,來傳達這份慎終追遠的心意,除了家家對祖先掃墓外,瀰濃庄民都會在美濃河畔舉辦一個聯合祭典,稱為「二月祭-祭河江」,並於祭典後請戲班演戲酬神,稱「二月戲」,感謝一年來河水賜予人民生活上的需求;新威庄民亦到荖濃溪畔「祭河江」,除此之外,各個聚落,在掃墓終了,由全庄推舉出福首擇日在公墓旁的義塚祭拜,敬義塚保佑全庄庄民都能平安順利。 義塚是指放置孤魂野鬼骨骸的地方,通常是設在公墓入口處,在荖濃溪畔的客家聚落,每年在清明後有全庄祭拜義塚的習俗,祈求全庄的平安。 是什麼原因約定俗成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並且反覆實踐施行,沿襲成全庄的集體祭拜?其祭儀法會含有何種特殊意義?從祭品中是否意味著由拜「陰」鬼轉為拜「陽」神的轉變?或許是不忍無名屍骸曝屍荒野、恐懼孤魂野鬼無人祭拜,心懷怨恨危害鄉里的敬畏情緒下,產生了特殊的傳統;或許是對大自然現象無知的恐懼,災難的合理化解釋,轉換成在鄉野間流傳的神話,這種種的轉變是觸使筆者想一探究竟的原由。 先民在墾拓過程中,為避開天災之危害,乃祭拜山川百神,傳達生活所需的共同願望,並以此約定俗成,如何建構一套生活指導原則與宗教儀式,成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民間文化,是這個議題想再深入了解的;並想瞭解客家先民面對大自然的變化,人之回應與內心之需求的反映。 也期盼透過對自身的民間信仰文化有更深的瞭解,對恆常沉默不語的民眾所表現的民俗宗教文化有深深的悸動;以及體認客家人敬天畏地法自然的心情。 研究方法 本文除了運用地方志及碑文等文獻資料外,主要透過田野考察及參與祭典、採訪耆老口述,實地探訪高樹鄉的東振庄、舊寮庄;美濃鎮的美濃庄、龍肚庄、九芎林庄、廣興庄、中壇庄、吉洋庄;六龜鄉的新威庄;杉林鄉的月眉庒的義塚,希望勾勒出荖濃溪畔右堆地區客家聚落的祭河江、敬義塚祭拜的宗教特質。 目前在右堆地區仍有舉辦祭河江儀式的聚落有美濃庄的二月祭及新威庄。祭河江雖然只是二月戲序幕,確是美濃開庄歷代先賢最嚴肅的祭儀之一,<祭河江文>中指出「祭河江」乃是每年「二月祭」前的祭祀活動。在傳統農業社會時代,向例都安排在美濃溪河床上舉行,表面上是祈求河江伯公能夠「護佑兩岸無災」,實際上是祈求冤死在河中的無祀男女孤魂,來年不要再奪走人命。從此活動的進行,我們可以理解先民對河水的倚重與敬畏。 綜觀農曆二月是客家人掃墓祭祖的時段,家家戶戶一定得在二月擇日上墳祭拜祖先,同時各各庄頭亦有「敬義塚」的儀式,敬義塚是由全庄推舉出的福首負責準備牲禮祭拜,並進行法事,故各莊頭大都委由善堂代為辦理全庄祭義塚儀式及登席活動。而位於美濃河畔的彌濃庄以及位於荖濃溪畔的新威庄是否就以「祭河江」來對無人承受的孤魂禮敬?加上右堆地區各聚落緊鄰山區對河流的敬畏,從上游到聚落,橋樑無數,在冬季枯水期時,庄民搭便橋行渡;每年夏秋動輒豪雨驟襲而至,強渡過河耕作,被洪水沖走時有所聞,不僅造成山洪爆發捲走人命,河水漫溢更是損壞田園農莊,雞鴨牛豬流失無數,使得鄉民對於山川動容變色,莫不敬畏有加。 台灣社會由於拓荒時期天災頻繁、人禍不斷,荒郊野外總會撿拾到無人承受的孤魂野鬼遺骸,公墓塚埔坪內外也因為極少數人無嗣絕後而聽任日曬雨淋骨骸,善堂會定期派人巡視,經多年無人前來祭拜的墳墓,則將其骨骸整理,先安放在義塚旁,待義塚祭拜時,再放置於內。 研究之理論分析架構 文化接觸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此過程是經反覆思索、整合與接納;或許是朝著優勢文化的方向涵化與整合;亦有可能往分歧化與多樣化,而形成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地方性文化。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是歷史經驗的沉澱與留存。也即是長期的共同生活的一群人在生態環境的適應上,在人群組織的方式上,甚至在概念的形成上,不斷地面臨選擇與作決定,於是決定其生活方式、社會型態及其理念系統。其中容許個人對其文化接受有程度上的差異;容許他對外來文化的引進與吸收;容許他創造,選擇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的改變、創新豈不以此為基礎?在重視本土文化的今日,願對鄉土文化多一份關心與瞭解,以更謙卑的胸懷對待。尤其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透過對今昔生活方式與社群組織演變的了解;對自身文化的溯源,深信是對歷史求真求實最佳的詮釋。 相對的,因時間的考量以及寄望作更詳實的區域調查,只選擇荖濃溪畔六堆地區的右堆地區,雖可以呈現區域文化,卻不足以推論整個客家地區,擬在後續研究中作為努力的方向。 現代工業化趨勢出現之後,宗教的社群意義逐漸為個人意義所代替,而個人所需求的無非現實的種種問題之解答與滿足,這也就是功利主義趨勢的韌始。依賴機運、利用機運,甚至於敢於藉神靈的力量以滿足投機冒險的心態。大家樂的興起,讓位於偏僻聚落的義塚,成為樂迷的最愛,許願有成,就在義塚壇前添購香爐;更換金爐。在每年的敬義塚過程中,亦有許多庄民以寄附全豬全羊來表達還願,個人利益的心態是否也牽動整個祭儀的質變,義塚信仰所扮演的社會功能角色,隨著社會的需要不斷地在改變。 結 論 民間相信人死之後就成了鬼魂,居於傳統的靈魂不滅的觀念,人死後便到陰間,其生活與陽間無異,所以鬼魂也要飲食、金錢,由人們在祭祀儀式中奉獻,否則因得不到祭祀而淪為厲鬼。台灣民間對於鬼魂的崇拜特別虔誠,尤其對於凶死的亡魂,包括自殺、被殺、夭折、橫死等鬼魂。俗信這些厲鬼因為得不到超生或歸宿,就會流落人間為非作歹。為了安撫這些「無緣鬼魂」就必須置祠供奉。當地居民因不忍其屍骨任其曝曬裸露,又為免他們流落成無主的孤魂野鬼,故集體埋葬。 台灣社會由於拓荒時期天災頻繁、人禍不斷,荒郊野外總會撿拾到無人承受的孤魂野鬼遺骸,公墓塚埔坪內外也因為極少數人無嗣絕後而聽任日曬雨淋骨骸,善堂會定期派人巡視,經多年無人前來祭拜的墳墓,則將其骨骸整理,先安放在義塚旁,待義塚祭拜時,再放置於內。 在荖濃溪畔右堆地區的客家聚落,在清明後有祭拜義塚的習俗,而新民庄擇在聖君聖誕,期盼透過聖君的法力,祈求全庄的平安,二則秉持悲天憫人的情懷,在各家掃墓完後,於三月初動員全庄祭河江、祭拜古老大人,它不僅記錄著感懷先民拓墾開圳的事蹟,同時亦呈現漢人敬天畏鬼的宗教思維。那種不忍無名屍骸曝屍荒野、悲天憫人的情懷;恐懼孤魂野鬼無人祭拜,心懷怨恨危害鄉里的敬畏;在這種複雜情緒下,產生了特殊的集體祭拜。曾如勸善堂的堂主說:「那個可沒有像大神大佛樣大慈大悲哦!怎可以隨便亂來!」此種科儀法會在相沿成襲下成為傳統,成為有別於他地的「大拜拜」。同時隨著時代之變遷產生變化,由拜「陰」的鬼轉為拜「陽」的神,這其中的轉變值得深思與探討。 目錄:請點選以下目次顯示內容目次 頁a8-a9附錄次‧表次‧圖次 頁a10-a11 第一章 緒 論 頁1-10 第一節 計畫緣起與目的 頁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概念 頁3-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頁7-8 第四節 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具體成果及效益 頁8-10 第二章 相關文獻之回顧 頁11-28 第一節 臺灣清代義塚碑碣的詮釋頁 頁12-18 第二節 與義塚源異質似的信仰 頁18-24 第三節 客家人對義民爺信仰的詮釋 頁24-27 第四節 陰神轉為陽廟的歷程 頁27-28 第三章 祭河江 頁29-62 第一節 瀰濃庄的二月祭與祭河江 頁29-33 第二節 新威庄祭河江 頁33-39 第三節 祭河江的儀典詮釋 頁39-62 第四章 右堆地區各聚落的義塚調查 頁63-96 第一節 美濃庄十分埔義塚 頁64-65 第二節 龍肚庄龍崗義塚 頁65-67 第三節 福安牛埔庄義塚 頁67-68 第四節 九芎林庄義塚 頁68 第五節 廣興庄義塚 頁69 第六節 中壇祿興庄義塚 頁69-70 第七節 吉洋庄義塚 頁70-71 第八節 新威庄義塚 頁71-72 第九節 杉林鄉月眉庄義塚 頁72-96 第五章 義塚祭祀 頁97-140 第一節 新威莊義塚祭拜 頁97-103 第二節 美濃南隆地區吉洋公墓義塚祭祀 頁103-106 第三節 美濃各聚落義塚的祭祀 頁106-140 第六章 祭河江敬義塚的幽冥信仰 頁141-160 第一節 敬義塚反映的幽冥觀念 頁141-146 第二節 從民間信仰禮俗的詮釋 頁146-150 第三節 感性與理性的對話 頁150-152 第四節 對義塚的虔誠敬拜 頁152-160 第七章 結 論 頁161-164 參考書目文獻 頁165-168 附錄 頁169-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