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
- 作者:葉惠凱(Hui-Kai Yeh)(研究生)
- 其他作者:潘朝陽(指導教授)
- 語文:中文
-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系所名稱:地理研究所
- 學位類別:碩士
- 出版日期:2004
- 畢業學年度:92
- 頁數:125
- 關鍵詞:公廳、祖塔、文化景觀、景觀形態、空間配置、社會網絡、儀式行為
摘要:
公廳、祖塔為新屋鄉大溪漘地區之顯著存有物,是祭拜祖先的主要場所。當居民決定在一地定居,會匯集全族之力設立公廳,故公廳多具有居住的功能,被視為「陽宅」,與同為祖先崇拜空間,用來存放祖先骨罈的「陰宅」祖塔相對應,可並列討論。本研究以地理學角度出發,針對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及祖塔等文化景觀進行探討,藉由對其器物、社會、精神三層面的剖析,瞭解此一文化景觀之整體面貌,同時突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的空間觀與當地的人地關係。
首先針對公廳、祖塔的器物層面進行探討,可知公廳為舊時老屋在現代化衝擊下,自然演變而成的宗族家廟;祖塔則是族人出錢出力興建而成,為宗族振興的具體指標。景觀形態方面,公廳、祖塔的主要景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擇址原則也十分類似。在空間配置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在居住上對公廳的接受度很高,不排斥與之為鄰;對祖塔亦不排斥與之為鄰,但距離稍遠,且有心理上的忌諱,民宅在座向與視野上均盡量迴避祖塔。
藉由對公廳、祖塔社會層面的探討,可以發現公廳、祖塔在社會網絡、對外的社會互動等部分,均有良好且密集的社會運作。公廳、祖塔亦是維繫族人社會關係的重要存有物,其強化了原本因工業化而逐漸衰微的宗族組織的運作,是族人慎終追遠、集體團結的具體表現。在儀式行為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視公廳中的阿公婆牌為家神,因此祭神所需的牲禮、金紙,在公廳祭祖時均可看到。祖塔的性質與一般風水墓地無異,拜塔多使用銀紙,除了拜塔該日外,其他時間鮮少有人會至祖塔上香,實與其「陰」的空間性質有關。
最後分別由公廳、祖塔的器物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出發,延伸論述出其精神層面的景觀內涵:居民在創建和使用公廳、祖塔時,充分表現出傳統神聖空間的位序與要素。族人無論相距多遠,均會回到此存在空間感受個人及宗族的「內在存有性」,共同體現對祖先的崇敬與世系香火的延續。公廳、祖塔的性質與地位對聚落的空間配置產生影響,決定聚落中的空間配置情形。在社會網絡方面,可以看出派下子孫分布範圍相當廣大,公廳、祖塔是子孫生命最後的終點站。儀式行為方面,在每年週而復始、循環不已的神聖時間中,祖先與子孫獲得剎那間的交會,足以讓子孫感受到祖靈的真實存在,族人集體至公廳、祖塔祭拜祖先的習俗會世代延續下去。
結論歸納出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人地關係與區域特色。在整體景觀內涵方面,公廳、祖塔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顯著可見的文化景觀;是運作鼎盛的社會產物;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在人地關係方面,公廳為「陽」的家神駐所,祖塔為「陰」的祖靈所在,其性質的差異對聚落空間配置與社會活動的影響甚大。後代子孫惟有視此處為宗族的祖居地、發祥地或根據地,才會在聚落中興建公廳、祖塔,故公廳、祖塔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宗族視此處為該族發祥地、根據地的具體指標。公廳、祖塔成為超越地域與時間的宗族精神象徵物。
目錄:請點選以下目次顯示內容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探討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選擇與概況 …………………………………..10
第二章 器物層面之景觀內涵 ……………………………………...15
第一節 公廳、祖塔的創建過程與景觀形態 ………………………15
第二節 公廳、祖塔的擇址原則 ……………………………………45
第三節 公廳、祖塔的空間配置 ……………………………………52
第四節 小結 ………………………………………………………...58
第三章 社會層面之景觀內涵 ………………………………….....59
第一節 公廳、祖塔的社會網絡 ……………………………………59
第二節 公廳、祖塔的儀式行為 ……………………………………78
第三節 小結 ………………………………………………………...95
第四章 精神層面之景觀內涵 ……………………………………...97
第一節 器物層所象徵的空間觀與價值信仰 ……………………….97
第二節 社會層所蘊含的空間觀與價值信仰 ……………………...103
第三節 小結 …………………………………………………….....107
第五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公廳、祖塔所蘊含的整體景觀內涵 ……………………….109
第二節 公廳、祖塔所象徵的新屋鄉大溪漘地區人地關係 ……….111
第三節 小結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