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檢索服務>詳目式

全文限國圖網域開放

博碩士論文: 一個客家宗族的定根與發展--楊梅陰影窩陳家的案例

  • 作者:曾惠祺(研究生)
  • 其他作者:陳國川(指導教授)
  • 語文:中文
  •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 學位類別:碩士
  • 出版日期:2008
  • 畢業學年度:96
  • 頁數:176
      • 關鍵詞:客家、楊梅陰影窩、移墾、定根、宗族組織
      • 國家:臺灣
      • 城市:桃園縣
      • 地點:楊梅鎮

      摘要:

      本文企圖從地理學的角度對客家研究中「移民決策與定根發展」的概念作進一步的釐清,透過家族個案之微觀研究,與既存理論對話,探討一個在臺客籍宗族移墾發展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並進一步探究,宗族組織在個別家族拓墾發展的脈絡下,如何建構、運作與轉變。
      楊梅陰影窩陳家乃屬二次移民,自開臺祖陳東浩於乾隆四十五年自原鄉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坭陂墟渡海來臺發展至今已逾二百年,本文首先從「推拉理論」及「原鄉生活方式論」著手探討原鄉生活背景對於陳家來臺發展的影響,並說明在原鄉所建構的生活方式與宗族發展的特色。陳東浩來臺後,原鄉的生活經驗及秀才的學識背景,加上新莊平原的繁榮給予陳東浩很大的發揮空間,也累積了許多財富與田業,然隨著新莊港的沒落與衰微,約在嘉慶末年(1810年代)再次舉家遷移至位在林口台地小南灣地區,期望家族在此可以農耕為業生根落腳。然而,一個以閩人為主的聚落裡,擁有大片土地的粵籍居民反而居於弱勢,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陳東浩四子遷離小南灣,並依據鬮書析產之結果分兩路遷移—大房、四房遷至關西南片仔,二房、三房遷至楊梅陰影窩—再度追求新鄉尋找安身立命之處。
      由於遷離小南灣時,由二房陳雲富派下將開臺祖骨罈一同攜至楊梅陰影窩安奉,因此以陳家二房陳雲富家族在楊梅陰影窩的拓墾與發展為討論主體。陳家二房族人入墾陰影窩後,便致力於水稻農業的建立。一方面透過水稻農業的建立,陳家物質生活基礎漸趨穩定外,由於陂圳修護、水源使用以及堆肥製造等水田化的發展過程,使陳家族人與陰影窩這片土地逐漸密不可分,「人與土地關係,亦逐漸由維生轉化為安生立命的意義。」。另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動合作、通婚圈的形成、宗教組織的參與等面向的探討,了解陳家在陰影窩社會網絡的建立情況。--「當臺灣的漢人社會逐漸定著化以後,社會群體的分類原則也跟著開始轉變,逐漸以本地的神明信仰和新興的各種宗族組織為認同對象。特別是從受祖籍觀念影響的移植型宗族,轉變為源於來臺開基祖在本地形成的新宗族。」
      陳家族人藉由公廳與祖塔的建立,共同祭祀先人以維繫宗族團體繼續存在,也是凝聚宗族成員親密情感的核心要素,而建立公廳與祖塔的地點—陰影窩,也就成為陳家宗族「定根」之所在。但是,由於自清道光二十五年以來便各自分居發展建立生活空間,各房後代裔孫的往來日漸薄弱,加上陰影窩祖塔規模過小不敷使用之下,使得各房族人有了「刈火」之議。大房與三房分別在關西下南片與楊梅二重溪刈火,分建祖塔與公廳之後,陰影窩的祖塔與公廳在陳家宗族的意義有了重大轉變—陰影窩的公廳成為了二房陳雲富派下專屬,全族的祭祀活動便轉而以清明節的祖塔祭掃為主—因為這裡是陳家開臺祖陳東浩骨罈的安奉處,是「血脈」之所在。同時,陳家尊長又試圖透過族譜的纂修,進一步將陳家宗族的發展具體訴諸於文字記載,達到慎終追遠、敬宗收族之效,期勉後代子孫能不忘本,將宗族精神傳承下去。然陳家的宗族組織卻因為時空背景的變遷以及後代族人之決定的影響下,其機能及運作與一般所認知的客籍宗族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研究架構 15
      第四節 研究界定與資料蒐集途徑 17
      第二章 開臺祖的原鄉生活與渡臺緣由 19
      第一節 原鄉的自然環境 19
      第二節 原鄉的生活方式 25
      第三節 開臺祖遷移渡臺的緣由與路線 34
      第四節 小結 42
      第三章 陳家在臺移墾的過程 43
      第一節 開臺祖渡臺後的發展 43
      第二節 置產與遷移 50
      第三節 小南灣的生活發展 56
      第四節 陳家的再遷移 60
      第五節 小結 64
      第四章 陳家在楊梅陰影窩的墾殖 66
      第一節 陰影窩的環境特性 66
      第二節 陳家生活空間的建立 83
      第三節 社會網絡的塑造 96
      第四節 小結 107
      第五章 陳家的定根與發展 108
      第一節 陳家的定根 108
      第二節 定根後的發展 122
      第三節 小結 133
      第六章 結論 135
      參考書目 141
      楊梅陰影窩陳家大事年表 152
      附錄資料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