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經驗對話與族群互動—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與客家=Social Dialogue and Ethnic Interaction:Taiyan and Hakka in Ma?utu, Kuanhsi
摘要:本研究以新竹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和客家兩族群為對象,從十九世紀末客籍漢人因伐樟焗腦進入該地區談起,探討在馬武督地域社會的建立過程,乃至當代的日常生活中的族群關係史。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所代表的國家力量,強力地在此建立起各項制度(治安、交易、授產、教育等),使得客家和泰雅在國家的監控下,能夠共處於馬武督,地方秩序與地域社會陸續建立,揭開了今日馬武督社會的序幕。泰雅與客家同處一個自然地理生態區位中,面對相同的自然資源環境,但卻行使不同的生計方式,彼此互動尚不密切。直至日人推動「農耕民化」(水田化),使得泰雅開始投入水田稻作的生計模式,造成泰雅與客家二者在生計層面上產生重疊,進而增進族群間的往來(如換工、交易等)。自此兩群人從互不相往來狀態,發展出「鄰舍」關係,社會互動網絡循此逐漸開展。番童教育所廢除後,國民學校制度的推動,將讓兩群人的互動,增加了「同學」這條路徑。總之,生計、教育,乃至戰後在經濟作物(杉木、桂竹、茶葉、柑橘、香菇等)的種植上,類似的互動經驗及相關的交易互動網絡,即不斷被強化。在互動層面增加的過程中,使得客家文化如飲食習慣、語言,甚至的伯公信仰等,密集地被泰雅學習,造成泰雅被視為往「客家化」的方向前進。但通過對日常生活互動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所謂與客家相同的部分,泰雅一方仍呈現出細微而不易察覺的「不同」,換言之,即使是在「客家化」了的生活習慣中,仍有泰雅自主的選擇及詮釋方式。本研究也發現,當客家語言逐漸失去區辨兩群人的功用時,人們開始會尋求別的文化特質或現象來區分彼此。顯示出維持族群界域的文化特質並不是固定的。另一方面,泰雅的生活習慣、語言也同樣進入客家的生活中,甚至成為界定「馬武督客家」的要素之一。不同文化相互學習的部分,並未造成族群界線的消失與模糊,本研究同時指出,在歷來互動的經驗中,泰雅同樣進入客家的記憶中,並以一種「對異己的記憶」存在著。當客家在論述著泰雅異已性的消失時,係透過今昔之比較,談話脈絡中的凝視(比較所指涉的基礎)對象是當下的泰雅,因此,客家對泰雅究竟是不是已等同於客家的矛盾,即在此獲得解決。 從心理層面來看,馬武督泰雅面臨「客家化」及失去族群主體性的焦慮,在九0年代末期文化復振運動中開始「創造傳統」,以界定自身與客家的區別。也因為此類的心理焦慮,發展出所謂的「代罪羔羊」(scapegoat)策略,透過兩泰雅聚落的比較,試圖擺脫客家化的罪名,也以此為文化復振的動力來源之一。 本研究從族群互動的角度切入,進行多面向的觀察,呈現出馬武督泰雅與客家在歷史過程中逐漸緊密互動的人群,如何透過各自的詮釋及背後的文化養分(大泰雅 vs 大客家),建立並維繫族群認同。同時本文也論及國家力量對於兩族群互動場域的結構性限制。本研究的焦點在於族群互動與族群界域的維繫,希冀為民族誌與理論提供一點貢獻。 目錄:第一章 導言……………………………………………………………………1第一節 文獻回顧……………………………………………………………1 第二節 問題意識及研究策略………………………………………………10 第二章 歷史與社群……………………………………………………………15 第一節 進入田野…………………………………………………………15 第二節 當代馬武督史……………………………………………………23 第三節 族群的浮現………………………………………………………34 第三章 社會語言學的現象……………………………………………………37 第一節 語言能力的習得……………………………………………………39 第二節 語言的採借—學習、使用、傳遞…………………………………45 第三節 語言轉換情境………………………………………………………51 第四章 族群互動的場域………………………………………………………59 第一節 地域社會的形成……………………………………………………59 第二節 生計層面的重疊……………………………………………………61 第三節 社會關係網絡的開展………………………………………………64 第四節 宗教性活動…………………………………………………………67 第五節 家居空間中的互動…………………………………………………72 第六節 文化性活動…………………………………………………………77 第五章 族—群分野……………………………………………………………81 第一節 誰在哪裡—稱名指向何處…………………………………………81 第二節 客家眼中的泰雅……………………………………………………83 第三節 泰雅眼中的泰雅……………………………………………………86 第四節 客╱泰之間…………………………………………………………92 第六章 族群再現—以馬武督聚落會為中心…………………………………97 第一節 文化復振「班」……………………………………………………97 第二節 泰雅感恩祭…………………………………………………………101 第三節 聚落會與族群………………………………………………………105 第七章 討論與結論……………………………………………………………111 引用書目…………………………………………………………………………120 附錄 (一)馬武督感恩祭流程安排…………………………………………………128 (二)照片………………………………………………………………………129 |